加强“三医联动”,助力精准扶贫

全国政协委员赵家军建议健全健康扶贫工作机制,撑起健康“保护伞”

2018-03-14 11:1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图 半岛特派记者 徐杰 李晓哲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常委、致公党山东省委主委、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赵家军,十分关注健康扶贫对精准扶贫的助推作用,今年上会他建议,要实现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进一步优化医保体系,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让贫困群众“看得好病”;建立贫困人口基本药物全额保障制度,让贫困群众“吃得上放心药”;健全健康扶贫工作机制,为贫困群众撑起健康“保护伞”。

  ■优化医保体系

  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

  赵家军表示,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全国贫困人口总数明显下降。但也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贫困户总数比例不降反升的现象,他以山东省为例说明,在贫困人口中,因病返贫致贫的数量占约70%,这说明疾病仍然是群众脱贫路上的最大“拦路虎”,因病致贫、返贫也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我国已经构建了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成效非常显著,但政策范围外个人承担的医疗支出,对于贫困群众而言依然是因病致贫、返贫的主要根源。”赵家军称,小病不致贫,大病才致贫,但大病在基层看不了,在大医院的报销比例又较小,因此,实现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是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关键所在。

  赵家军建议,要进一步优化医保体系,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全面取消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进一步提高报销比例;取消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起付线,鼓励地方突破医保目录限制,放宽医疗救助范围,实现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微负担”或“零负担”。同时,要建立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兜底保障制度,对无力支付合规基本医疗费用的贫困人口,实行财政兜底保障;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按病种付费范围,按通用名制定药品支付价格,鼓励使用质量安全、疗效可靠的国产药品、医疗器械,科学设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比例。

  ■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

  让贫困群众“看得好病”

  此外,还要让贫困群众“看得好病”。赵家军介绍,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简陋、能力不强、人才匮乏、“网底”作用不强等问题亟待解决,他建议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在房屋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尽快达标提升,进一步改善基层就医条件。设立乡村医生岗位补助,支持乡村医生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吸引力。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改变收支两条线的做法,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和优绩优酬,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

  近年来,山东、安徽、广东等地对部分病种的特殊人群使用基本药物开展全额保障工作,收到了促进慢性病精细化管理、引导群众分级诊疗的综合效果。为了让贫困群众“吃得上放心药”,赵家军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贫困人口基本药物全额保障制度,解决贫困群众舍不得花钱吃药的实际困难。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丰富基本药物制度内涵,逐步对全人群的基本药物需求实行免费供应。并强力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加快形成支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健全健康扶贫机制

  为贫困群众撑起“保护伞”

  “健康扶贫涉及多个部门,部分地方实践中工作协调得还不够顺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扶贫效果。因此,健全健康扶贫工作机制,为贫困群众撑起健康‘保护伞’就显得尤为重要。”赵家军建议,要从国家层面理顺医改管理体制,要求各级政府建立统一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彻底解决因部门目标不一致而导致的不协调、不配合问题,使医保、医疗、医药真正联起来、动起来。同时,全面推进医保、医疗、民政救助等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多网融合”和全面动态监测,做到贫困人口身份自动识别,第一时间把新发生的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纳入扶贫救助范围,打造“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精准到病”的健康扶贫新模式。

  此外,还要建立大健康工作机制,从注重“疾病救治”转向“预防与救治”并重,发挥职能部门、村居委会、医疗机构在健康促进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从源头上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当前,精准扶贫进入攻坚阶段,更凸显了健康扶贫的重要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形成‘三医联动’良好格局,会让贫困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赢脱贫攻坚战也将得到更大助力。”赵家军说。

  ■延伸

  实施健康青岛促进工程,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青岛市近年来一直在加快推进健康青岛建设,启动了新一轮疾控体系建设,实施联防联控,处置各类传染病90.5万例,安全接种各类疫苗271.5万剂次;深化全市57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加成,降低检验检查价格,群众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增幅下降明显;积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成106家中心村卫生室,2家社区卫生中心被评为全国百强;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50万市民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此外,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扶持74个重点学科和167名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引进34家高端医疗机构开展项目合作,引进3名院士、133名高层次医学人才和832名医学博士硕士,43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百强榜。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全市大型医院均实现了诊疗“一卡通”,为400多万市民提供了医院间无障碍预约挂号、诊间缴费、检验结果互认等服务,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

  今年,青岛市将围绕“全省卫生医疗改革龙头、全国区域医疗中心、国际健康养生宜居名城”建设目标,实施健康青岛促进工程,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推进医改深化联动工程,创新现代医院管理;深化基层卫生标准化建设,推进智慧医疗提升,开展“互联网+健康服务”行动等。

   [编辑: 王连艺]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