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是累赘,少女试图吞药自杀…世界预防自杀日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1-09-10 20:2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8194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鑫鑫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据统计,自杀是全球青少年群体的第二位死亡原因,仅次于交通事故和溺水造成的意外死亡。更有统计显示,1/7的青少年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其中还有一些有多次自残行为。在我国,研究显示有63%的自杀者存在心理和精神障碍。近年来,青岛妇儿医院心理科门诊自杀自伤相关的患者不断增多。

最近,14岁女孩小莎(化名)又来到青岛妇儿医院心理科复查,虽然仍在服药,但她已经能够回到学校参加学习和社交活动,未再出现自残自杀行为。一年多以前,她是在大量吞服药物企图自杀,经医院抢救后推荐来到心理科的。

小莎自述,2年前她就开始出现心情低落、莫名烦躁爱哭、失眠等症状,常常觉得活得没意思,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上初中后学习成绩下降压力更大了,我不想去学校,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总担心别人嘲笑自己。有时内心太痛苦无法排解,我就划伤手腕自残……”小莎边说边掩面哭泣,“从小父母争吵不断,妈妈对我学习管得严,爸爸经常不在家,一回来就发脾气、打骂,我感觉自己总是让父母不满意,是个累赘.....”

医生耐心聆听了孩子的倾诉,给孩子做了心理评估,发现孩子有重度的抑郁和焦虑状态,同时伴有人际敏感、敌对、恐惧等情绪问题。“孩子太脆弱,不过是和我们吵了一架,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吞药自杀。我看孩子就是被妈妈惯坏了,学会用自杀威胁家人索要手机。”小莎的家长无奈地哭诉。于是,医生又和父母进行沟通,帮父母逐渐理解到孩子的痛苦和感受,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并为孩子安排了多次的心理辅导,同时服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经过1年多的治疗,孩子的情绪逐渐缓解稳定下来,虽然仍在服药,已经能够回到学校参加学习和社交活动,未再出现自残自杀行为。

如何防范青少年自杀风险,减少悲剧的发生呢?为此,心理医生给出了这些建议。

首先,及时觉察自杀前征兆:情绪行为的异常,比如突然变得话少、与人疏离,喜欢自己关在房间里,情绪低落、闷闷不乐、爱哭或烦躁易怒;言语消极,常诉活着没意思,自己没用、无能、是多余的;情绪失控、冲动,自残行为,有的孩子身上有很多的划痕,家长却没有引起重视;面对难以应对的困境,比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难、被欺凌、丧失亲人的哀伤等。

其次,对于有自杀倾向的孩子进行一级预防,加强药品、刀具、窗台等危险物品的管理,加强高危人群的监护,并进行积极干预治疗相关的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提高应对困难的技能,给与相应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另外,如果有自杀风险,可以通过心理热线危机干预,同时尽早到心理科就诊。

最后,医生强调,预防青少年自杀,需要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用我们的关爱和理解来呵护生命、呵护心灵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