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多学科联手除顽疾,精准锁定隐匿“元凶”,终结透析患者半年发热梦魇

2025-06-26 16:47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26653) 扫描到手机

半岛网6月26日讯 (记者 纪豪杰)近日,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肾内科联合肝胆外科、放射科等多学科团队,成功救治一名罹患罕见且复杂病症——“尿毒症合并多囊肝反复感染发热”的患者。这场跨越半年的求医曲折路,最终在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的精准研判与协作下画上圆满句号,充分彰显了医院在疑难重症诊治领域的深厚实力与高效协作能力。

半年发热迷雾重重,求医辗转陷困境

患者张阿姨(化名)是一位外院规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然而自半年前起,不明原因的发热如影随形,体温时常高达38℃,伴随畏寒、乏力,让她备受煎熬。期间,她辗转多家医院求诊,曾被先后怀疑为“感染性发热”、“肺部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接受了抗感染药物及激素等治疗,但病情始终反复。近半个月,持续发热之外更添明显腹痛,张阿姨抱着一线希望来到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寻求帮助。

抽丝剥茧破僵局,多科协作擒“元凶”

肾内科接诊后,迅速启动疑难病例多学科讨论机制。团队仔细梳理患者病史——她长期患有遗传性多囊肾病合并多囊肝,再结合反复发热与腹痛的临床表现,肝胆外科专家敏锐地提出“肝囊肿感染”的重大嫌疑。随后的腹部CT检查发现:患者肝内多发巨大囊肿,其中肝左外叶一个囊肿直径竟达81mm,内部密度不均,呈现分层现象。

肝胆外科王猛主任审阅影像资料,结合患者半年反复发热及此次腹痛加剧的病史,高度确认“肝囊肿感染”的诊断。他果断建议:立即请放射科在CT精准引导下实施“肝囊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时间就是生命!放射科秦伟副主任当晚紧急加班为患者施行了手术。术中共引流出浑浊脓液约200毫升——这无疑就是导致患者长期发热的“元凶”。脓液培养结果证实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团队旋即依据药敏试验结果,精准选用强效抗生素进行治疗。

精准引流显奇效,拨云见日终康复

令人欣喜的是,术后24小时内,困扰张阿姨半年之久的发热便开始消退,腹痛也显著缓解。真相终于大白:那长期未被处理的巨大肝囊肿,竟成了致病菌滋长并反复入血的隐秘“温床”,正是张阿姨持续发热的真正根源。经过肾内科、肝胆外科及放射科团队两周的精心治疗与协作管理,复查腹部CT显示感染肝囊肿显著缩小,引流液变得清亮。张阿姨最终康复出院,告别了半年之久的病痛阴霾。

此例罕见复杂病例的成功救治,是医院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模式高效运行的生动体现。面对疑难重症,各学科专家打破壁垒、无缝衔接、精准施治,不仅为患者解除了病痛,也为类似复杂病例的诊治积累了宝贵经验,充分彰显了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在危急重症救治领域的综合实力与深厚底蕴。

据专家介绍,多囊肝和多囊肾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50%-70%的患者存在多囊肝合并多囊肾(临床简称"双多囊病")。这类疾病虽不直接致命,但囊肿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引发腹痛、腹胀,甚至继发感染、出血、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多囊肝/肾患者需定期随访(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腹部超声及肾功能),重点关注囊肿大小变化及感染征兆(如发热、腹痛)。若出现发热伴腹部压痛,需高度警惕囊肿感染,应及时就医。此次病例提示:对于反复发热且合并多囊肝/肾的患者,早期完善影像学检查(超声/CT)、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是明确诊断的关键;而精准穿刺引流联合敏感抗生素,是治疗囊肿感染的核心手段。

东院区肾内科简介

科室设立肾内科病房、门诊及血液透析中心,秉承“爱心质量、创新发展”的科室理念,不断钻研创新,始终站在现在肾内科发展的前沿,形成了血管通路、风湿免疫性肾病、代谢性肾病、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一系列特色亚专业。

科室能够诊治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及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疑难危重症肾脏疾病、糖尿病性肾病、高血压性肾病、痛风、尿路感染及风湿免疫性疾病。应用生物制剂利妥昔单抗等治疗膜性肾病及微小病变,贝利尤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及耐赋康治疗IgA肾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应用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技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并且能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半永久置管术,肾穿刺术活检术等,特别是在应用床旁血滤CRRT及全自动腹膜透析APD救治危重症患者方面经验丰富。

血液透析中心能开展高通血液透析及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及血浆吸附等技术,已发展成为青岛市北部地区的肾脏病诊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