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⑤】天灸、督灸、脐灸、雷火灸、中药熏蒸……特色疗法帮您“未病先防”

2017-06-28 18:04   来源: 商讯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夏至一过,“三伏天”越来越近,“冬病夏治”也将进入最佳治疗时间。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治未病科也打出“组合拳”推出天灸、督灸、脐灸、雷火灸、中药熏蒸等系列特色疗法,助力市民“冬病夏治”“未病先防”。

  据治未病科戴淑青主任介绍,三伏针灸是指在三伏天进行针灸治疗,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针法、灸法或中药制成的药饼,经过对病症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三伏针灸疗法十分符合冬病夏治的理论,适用于许多阳气不足、阴寒内积和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

  伏针

  三伏针简称“伏针”,是中医应时针刺的疗法。针刺穴位本就有通经活络、调理气血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三伏天腠理开泄,阳气旺盛,在此时针刺,祛除体内寒邪沉病效果往往更好。

  伏灸

  古代医家说:“针之不为,灸之所宜”,灸法是指利用艾叶等易燃材料或药物,点燃后在穴位上或患处进行烧灼或熏蒸,借其温热性刺激和药物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相对于针刺而言,灸法操作更为安全简便,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更强,所以更适用于虚证、寒症、痹症等。

  1.天灸(穴位贴敷)

  天灸,又名冷灸或者发泡灸,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甚至发泡,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属灸疗中的非火热灸法。从广义上讲属于现在的“穴位敷贴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中医学观点认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贴敷,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若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2.督灸

  督灸又名“长蛇灸”、“铺灸”,运用治疗虚劳顽疾,其治疗最佳时间为三伏天。三伏天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寒湿腰痛、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体虚易感冒等虚寒性病证,疗效确切。

  与传统温针及其他灸法相比,督灸疗法具有艾炷大、火力足的特点。取大椎穴至腰俞穴的督脉行铺灸治疗,施灸面积更大,且避免了直接灸温热感不强又易于烫伤等缺点,故疗效显著。选用鲜生姜作为铺灸材料,是取姜之温性,有温阳通经、散寒除湿之功。督灸时间也可顺应变通,全年中任何时节均可,只要天气晴朗,避开阴雨、雪雾潮湿就行。督灸一般7-10天一次,3次为一疗程。

  3.脐灸

  中医认为,脐中是一个具有治病作用的重要穴位,名叫“神阙”。此穴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是心肾交通的“门户”。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脐灸的作用:(1)健脾和胃,生清降浊;(2)通调三焦,利水消肿;(3)调理冲任,温补下元;(4)通经活络,行气止痛;(5)敛汗固表,涩精补虚;(6)防病驻颜,养生延年。脐灸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4.穴位灸

  (1)对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的慢性病我们可以选择大椎、肺俞、膏肓等穴位做药包灸或隔姜灸。

  (2)对于胃寒、胃痛、慢性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我们可以选择中脘、足三里、脾俞、关元等穴位做温针灸或隔姜灸。

  (3)对于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可以选择关元、三阴交、归来等穴位做雷火灸或隔姜灸。

  对于冬病夏治,除市民广泛了解的“穴位贴敷”外,艾灸疗法对机体也有强大调补作用。海慈医疗集团治未病科在三伏期间开展穴位贴敷和其它非药物疗法如督灸、脐灸、温针灸、雷火灸、中药熏蒸等,针对中医体质偏颇人群、亚健康人群、病前状态人群、慢性疾病需实施健康管理的人群、其他关注健康的特殊人群开展中医特色保健与治疗。“冬天特别怕冷的,痛经的,产后失调的,不论是哪个系统的疾病,都可以来治疗。”治未病科主任戴淑青说。

  就诊提示

  治未病科位于B座1楼

  咨询电话:83777122

   [编辑: 张维]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海慈 冬病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