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青岛培养了我,我希望将创新精神传递给更多医生

2023-11-19 18:3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1585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齐娟

出生于山东,1979年本科毕业于当时的青岛医学院(现青岛大学),后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40多年来,葛均波院士对于青岛这座城市一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科研上、临床上,他和团队与青大附院密切合作,促进了青岛心血管病领域医学的发展。11月19日,第七届青岛腔内影像与生理学研讨会召开,半岛记者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葛均波院士讲述了与青岛的特殊情缘,强调创新对临床医生的重要性。

半岛记者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

半岛记者:在今年的6月份,您被聘为青大附院“首席科学家”。我们都知道您本科就读于青岛,和青岛有着深厚的感情,将来您和您的团队会在青岛有哪些医学领域的发展计划?

葛均波院士:首先,我是青岛医学院(现青岛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所以再回到母校做一点贡献,我觉得是份内的事情。当然,前段时间咱们青大附院聘请我为“首席科学家”,也是希望我能够回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40多年以前我在青岛上学,如今经济迅速发展,青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好了,生活条件好了,反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了,尤其沿海地区,高血压人群高居不下,我想从这层简单层面来讲,我也有义务帮助这座城市进行心血管疾病方面的预防和治疗。所以,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方面,我和团队会和青大附院保持密切的联系、合作,也希望这座沿海城市能够更加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

半岛记者:一直以来,您对医生创新层面的要求非常高。而且,在2015年,您发起成立了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后来又成立了创新学院。您为什么这么重视医学创新?

葛均波院士:在最开始我们成立这个创新俱乐部之前,我就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很多医疗器械、支架或者导管都是进口的,价格贵,老百姓也用不起。医生也很无奈,想救死扶伤也受很多限制。那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咱们不自己创新出自己的东西?等进口支架降价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研发中国人用得起的支架呢?

于是我们申报国家863科技项目,研发国产支架。我们找材料、研究药物涂层技术,经历了一次次失败,5年后终于成功研制出生物可降解涂层冠脉支架,大多数患者不必再为高昂的支架费用担心了,我想这就是创新的重要性,从临床收集问题,再创新转化成果运用在临床上,对于每个医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葛均波院士在第七届青岛腔内影像与生理学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半岛记者:作为世界心血管病学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您创造过多个心脏病领域的“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尤其是介入技术的运用。前段时间您和团队应用新一代介入式人工心脏完成了一例高风险冠脉手术,能否介绍一下?发展前景如何?

葛均波院士:这也是一种创新的成果。与其叫它“人工心脏”,不如说是心脏辅助装置。一些严重的患者,我们在过手术过程中他不能耐受,手术就不能顺利完成。像爆发性心肌炎的患者,患者心脏收缩功能明显减弱,短时间内就能死亡,假如我们这个装置进去之后代替心脏跳动,心脏功能恢复后再拔出来,叫心脏辅助装置更恰当。这种技术讲起来很容易,但是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运用了磁悬浮的技术,很考验医生的功力,目前正在做临床试验阶段,希望将来能够运用到更多危重患者的治疗上。

半岛记者:本次青岛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介入分会年会,您做了一个重要的讲课就是《致敬TAVR20年》,您能从您的视角分析一下这种技术对临床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葛均波院士: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人均寿命39岁,那时候我们国家没有那么多瓣膜病,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后,尤其人们都活到85岁以上,心脏瓣膜出现问题的人就多了。心脏瓣膜就像一个门一样,要么开不开,要么关不紧。原来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开刀,把原来的瓣膜割下来,放上一个新的。现在随着经导管介入技术的发展,微创治疗创伤更小,患者有着良好的预后,生活的能够更加有尊严,甚至重新回归社会,这是非常重要的。

半岛记者:最后,能否给青岛的医学生一些寄语?

葛均波院士:作为青岛的学子,想给学弟学妹说一些话吧。40多年前,我们学习的模式和现在完全不一样,那时候我们是记笔记,只能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但是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第一是医术,一个好的医生必须自身本领够硬,医术要高。第二是医德,这是更重要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心系患者,把患者当作亲人对待,遇到问题时,就可以迎刃而解。